汉高帝十一年(前196年),随着韩信、彭越等异姓王先后死于非命,引起了淮南王英布的恐慌,他随即发起了一场叛乱。

淮南王英布

而刘邦大怒之下,随即强撑着病躯,带大军前往征讨,最终击败了英布。

在这场叛乱中,有一位二十一岁的青年将领脱颖而出,他就是刘邦的侄子——刘濞。当年刘邦的兄长刘仲被封为代王,镇守北疆,但面对匈奴进攻时竟吓得弃国而逃。没想到其子刘濞,却丝毫不像父亲那般的懦弱,反而骁勇善战,立下功勋,这顿时令刘邦刮目相看。

汉高祖刘邦

此时刘邦担忧吴人轻浮且凶悍,没有较强势的诸侯王镇抚恐怕生出动乱,而自己的儿子除了齐王刘肥,太子刘盈外,大多还年幼,于是思来想去,只得封侄子刘濞为吴王。

但当刘濞受封后刘邦仔细端详他的面孔时,却发现这个年轻人很不一般,他生得桀骜不驯,颇有反相。

刘邦虽暗自后悔,但天子一言九鼎不可反悔,于是轻抚刘濞的背说:“我大汉立国五十年后,东南将有大乱,会不会是你呢?天下刘姓是一家,你千万不要作。”刘濞闻言连忙叩首说不敢。

吴王刘濞

可谁曾想到,刘邦的预言经一语成谶,四十多年后,这个刘濞果然成了一场席卷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。

  • 汉初分封埋下祸根

当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后,认为同宗因为血缘关系的羁绊更加可靠,因此将他最看重的亲属封于关东。然而此举确为日后的动乱埋下了祸根。

当初由于薄夫人不受刘邦宠爱,因此她的儿子刘恒在被封为代王时,地位不如赵王、楚王淮南王等诸侯王。据《汉书》记载,在汉高祖时期各诸侯王前往长安朝见时,几乎都没有代王的身影,可见刘邦对这个儿子是比较疏离的。

然而谁也没想到,最终继位的正是刘恒。登上皇位后,刘恒对当年地位在自己之上诸王心中难免有芥蒂,再加上其母薄夫人又是吴人,对自己的家乡必然有着眷恋。因此从汉文帝开始,朝廷便对关东诸王产生了想法。

在朝廷和诸王关系恶化的过程中,贾谊是一个重要推动者。

在他看来,如今朝廷修建武关、函谷关、临晋关,基本是为了防备关东诸侯,其形势和当年秦国防备六国颇为相似。

贾谊的观点非常明确,现在的局面,就好像一个人睡在随时可能会着火的薪柴上,绝不能称之为太平无事

长此以往,国家将陷入分裂,再次重回战国时战火纷飞的局面。

至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,贾谊也有精彩的论述,他认为虽然初代诸王几乎都是高祖的子侄,和皇室关系密切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双方之间的血缘关系将愈发淡漠,最终形同陌路之人。因此诸侯国将逐渐独立,而朝廷也无法容忍,这又导致削藩势在必行,同时诸侯王也不会坐以待毙,双方必然产生冲突。

  • 刘濞暗中积蓄实力

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不出贾谊所料,朝廷和诸侯王的裂痕越来越大,而最先和朝廷产生矛盾的诸侯王,正是和皇室关系较远的吴王刘濞。

据《汉书》记载,刘濞占据江东四郡千里之地,利用当地自然地理优势,大力发展盐业和铸钱,积累了海量的财富,可以称得上是富可敌国。

经过多年的发展,吴地的力量得到了长足的提升,据《史记货殖列传》记载,吴地“东有海盐之饶,章山之铜, 三江、五湖之利,亦江东一都会也”,可见吴地已经成为当时全国领先的经济重镇。

同时大量的财富也便于刘濞收买人心,据《盐铁论》记载,当时“山东奸猾,咸聚吴国”,刘濞用金钱收买了很多人,做为他日后对抗朝廷的资本。

对于这一块膏腴之地,朝廷自然眼热,而刘濞自然也不可能主动将手中的利益送出,为了麻痹朝廷,他开始以金钱为武器,大肆对朝廷命官进行贿赂。

比如朝廷派去监视吴国的国相袁盎,据说就多次收受了吴王刘濞的贿赂,与刘濞交好,时常替吴王说话,因而屡遭御史大夫晁错的弹劾,可见吴王刘濞凭吴国富饶,是何等为所欲为。

因此,经过多年发展,吴王刘濞的声势极盛,他不光在吴地有着极高的权威,在外地也有着不俗的号召力。不仅在其他藩国中极有名望,乃至东越国君也与其称兄道弟。

后来刘濞起兵后,他的麾下周丘在下邳一夜之间招募了三万人马,等进军至阳城时已达到十余万之多。

而他在起兵檄文中也说道:寡人的金钱遍及天下,并不一定只存在吴地,诸位夜以继日也用不完。可见刘濞在境外也培植了不少力量。

刘濞本有不臣之心,准备也日益完善,而一件突发情况又加剧了双方的矛盾。

世子遇害激怒刘濞

汉文帝年间吴王世子刘贤入京,期间陪伴皇太子刘启喝酒博弈。

刘贤性格轻佻剽悍,骄矜自大,他自恃父王势力强大,对太子不够恭敬。一次双方在对弈是发生了冲突,太子刘启也是年轻气盛之人,于是抄起棋盘便向刘贤打去,不想竟失手将其打死。

朝廷为了缓和冲突,派人将刘贤的遗体送回吴国安葬。但刘濞却怒道:“天下本为同一家,既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,何必送回吴国!”于是又命人将儿子的尸体送了回去。

刘濞从此怨恨日深,再也不恪守臣子的礼节,长期称病不来朝见汉文帝。

经过调查,刘濞其实没有生病,汉文帝非常愤怒,于是将吴国的使者拘留治罪。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,刘濞又派人入朝求情。

朝廷清楚刘濞是因为儿子的死才这样,这件事朝廷本就有些理亏,于是汉文帝为了缓和矛盾也就没再步步紧逼,他下令释放了所有吴国使者,并给了刘濞不必再来朝见的特权。

在贾谊的规劝下,汉文帝虽有削藩之意,但他清楚自己受掣肘过多,不敢操之过急,只能先挑软柿子捏,借故将齐国分为七块、将淮南国一分为三。

但他的犹豫虽然避免和吴王刘濞的直接冲突,但矛盾只是推迟而不会消失,终于在汉景帝时期全面爆发了。

  • 晁错削藩引发叛乱

到了汉景帝时期,朝廷和诸侯王的矛盾进一步扩大,在此基础上,御史大夫晁错再次提出削藩之议。

晁错认为:目前削藩,诸王必反,而即使不削藩,他们日后仍然要反。如要削藩,叛乱近在眼前,但为祸较小。而不削藩虽然可以推迟叛乱地发生,但爆发起来将更为猛烈,为祸也更加严重。

晁错的意思,若想彻底解决藩国问题,一言以蔽之就是长痛不如短痛。汉景帝对此深以为然。

朝廷削藩的次序,基本是按照亲疏有别的标准进行的,晁错提议,首先对付同姓诸侯王中血缘关系较疏远的,而吴王刘濞便首当其冲。

朝廷计划先削掉削吴之豫章、会稽二郡,这样一来刘濞的地盘几乎丢掉一半,实力将受到严重损害,这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。

对于朝廷的咄咄逼人,吴王中大夫应高以吴地“舐糠及米”来说明形势的严重性,可谓一针见血。朝廷的策略就是由表及里,逐步进逼,先剪除吴国的枝叶,最后便成了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之势。

此时刀已经架在了刘濞的脖子上,他已经没有了退缩的余地,此时不反,日后便更无机会了。刘濞认为自己多年来准备比较充分,他深思熟虑之后,决定放手一搏。

与刘濞有着类似遭遇的便是楚王刘戊,他因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淫乱遭到举报,最后遭到削减封地的处罚。

刘戊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孙,刘戊与薄太后亲情关系十分疏远,所谓为薄太后服丧,仅仅是走个形式,这个罪状确实太过,因此可以说这只是削藩的一个借口。

除此之外,赵王也被削掉了河间郡。胶西王也被削掉六了县,这成为他们参与叛乱的导火索。

削藩诏令传到吴国后,刘濞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、赵王刘遂、济南王刘辟光、淄川王刘贤、胶西王刘昂、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起兵,一场席卷天下的大乱就此展开。

七国之乱让承平数十载的华夏大地重燃战火,面对来势汹汹的诸王联军,太尉周勃之子,周亚夫临危受命,率军平叛。

当年他的父亲曾在诸吕之乱中挽救了国家的命运,如今属于他的时代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