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文帝后元七年(前157年)六月初一,这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驾崩于未央宫。

  • 汉文帝刘恒

或许由于他在生前未能解决诸侯王问题,因此直到临死的一刻汉文帝还在为国家的未来感到忧心。于是他特意将太子刘启召来,告诫他说:“如果将来发生危急情况,可用周亚夫领兵,他必能担当重任。”

为何汉文帝如此信任周亚夫呢?这还要从当年周亚夫驻军细柳说起。

  • 驻军细柳

一年之前匈奴大举南下,周亚夫奉命驻军细柳(今咸阳市西南),负责拱卫国都。

一次汉文帝去部队视察,在旁边的霸上和棘门营的视察都非常顺利,可到了细柳营门外却吃了闭门羹,直到汉文帝派人持符节进营通报周亚夫方才得以进入。

紧接着,军门都尉又向皇帝随从人员宣布了军营中不得驱驰的规定,于是汉文帝便让车驾缓行。

待见到周亚夫,只见他披甲佩剑,并对皇帝作了一个长揖,表示自己身披盔甲,不便跪拜,请准许自己只行个军礼。

  • 身着甲胄的周亚夫

汉文帝听后肃然起敬,等离开军营时,周亚夫也没有出营送别,仍然紧闭营门,严整如故。

见此场景,汉文帝感慨道:“周亚夫如此严于治军,敌人怎敢侵犯?”

顺便一提,细柳营阅兵这一名场面,也被电视剧《汉武大帝》巧妙改编,移花接木到了汉景帝身上,成为他心中有削藩底气的注脚。

  • 汉景帝刘启

由于周亚夫在细柳营治军严明,从此得到了汉文帝的信任,汉景帝继位后也遵从父亲的遗言重用周亚夫,将其拜为车骑将军,而三年后一场波及全国的大战给了这位军事奇才绝佳的舞台。

  • 吴楚起兵

吴王刘濞素有不臣之心,而朝廷削藩令将他逼得走投无路,终于掀起反旗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正月,吴王刘濞起兵广陵,其余六国纷纷响应。

这次被后世称为七国之乱的叛乱声势极为浩大,仅吴王就拥有二十余万大军,他自江东渡江北上抵达广陵,随后挥兵西进,渡过淮水威逼中原,兵锋直指梁国。

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嫡亲弟弟,对朝廷极为忠诚,他的梁国控制着中原战略要地,又是洛阳东部的屏障,梁国一旦有失,朝廷将陷入极大的被动。

虽然汉景帝将提议削藩的晁错杀死,以解除叛乱诸侯们起兵“清君侧”的借口,但叛军却丝毫没有停战的迹象。为了挽救危急的形势,二月份汉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。

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周亚飞提出了自己的策略,他认为叛军势大,应避其锋芒,于是建议用梁国拖住叛军主力,自己通过迂回断其补给,如此方为制胜之道。

此计真正命中了叛军的弱点,此时叛军虽然气势正盛,但总体实力终究不如朝廷,况且又是劳师远征,面临着极大的补给压力,因此利于速战。

而周亚夫避开正面战场,专门打击叛军的软肋,令其欲战而不得,久而久之必然难以为继。

为了贯彻这一战略,周亚夫在东进时没有走东面的函谷关,而是南下经武关出关中,使叛军对形势发生了误判。随即迅速迂回至洛阳,占据武库,待武装完毕后汇兵荥阳,占据敖仓。

荥阳不仅控制着南北交通,也是关中的屏障,敖仓更是一座巨大的物资集散地。如今周亚夫的部队武器精良,粮草充足,已经立于不败之地。

  • 激战睢阳

周亚夫占据荥阳后,继续贯彻着原有的方案,并未大举出击,而是以小部队肃清周边地区,恢复了长安和洛阳的交通。

接下来则任命赵涉为护军都尉,令其进军昌邑(今山东金乡县西北), 其目的是断绝吴楚联军与齐、赵两国叛军的联络。

此时梁国的处境非常危急,重镇睢阳(今河南商丘)遭到叛军围攻,随时有失陷的可能。梁王刘武心急如焚,多次告急求救。

然而周亚夫为了长远考虑没有出兵相救,而这正是他过人军事智慧的体现。

梁国控制着吴楚叛军进攻荥阳的主要通道,只要梁国可以坚守,叛军就无法对朝廷形成实质威胁。以梁国为诱饵,可以消耗叛军锐气,而梁王骁勇善战,兵精粮足,完全具备坚守国土的条件。

而如果周亚夫以主力救援,则正中希望速战速决的叛军的下怀,而且势必无法阻止其余五国叛军赶到战场,如此一来,之前积累的优势将化为乌有。

很快,窦婴率领朝廷第二批平叛部队出关,周亚夫便令其接替自己守卫荥阳,而他则亲率主力进兵下邑(今安徽砀山),对叛军侧翼形成重大威胁。

紧接着,周亚夫命轻骑出击,迅速迂回到叛军背后的泗口(即泗水汇入淮水的河口)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切断了叛军粮道,一举改变了整场战争的形势。

  • 大破叛军

此时叛军在梁王的坚决抵抗下难以寸进,而粮道被断后更是陷入新的危机,吴王刘濞见形势不妙只好放弃睢阳转攻下邑,企图与汉军进行主力决战。

但周亚夫岂能如其所愿,虽然叛军多次挑战,但周亚夫始终坚守不出,同时还制造出营中发生混乱的假象,打算利用对方急躁的心理对其进行打击。

叛军果然中计,最终进攻受挫,铩羽而归。

此时叛军求战不得且粮草将尽,士气极为低落,而且已经开始有士卒叛逃,吴王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撤退。而周亚夫等的就是这一刻,他抓住机会大举反击,彻底奠定胜局,最楚王自杀,而吴王逃至东越国后遭到刺杀,七国之乱被彻底平定。

然而胜利的背后新的危机却悄然浮现,由于周亚夫在平乱过程中始终不肯援救梁国,导致和梁王结下仇怨,而这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。

  • 功高震主

自古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,立下绝世功勋的周亚夫也不例外,他很快就将从光辉的顶点开始坠落。

平叛不久之后,朝中发生了一件政治风波,当时汉景帝打算废太子刘荣,而周亚夫多次为之相争,这令汉景帝颇为不快,于是开始疏远他。

见周亚夫卷入立储之争后有失宠的迹象,梁王认为时机已到,于是反复向窦太后进谗言诋毁周亚夫,对他进行打击报复。

窦太后是梁王的亲生母亲,对儿子言听计从,在她的影响下,汉景帝对周亚夫的不满愈发强烈,周亚夫的处境也一天比一天险恶。

其实周亚夫并无明显过错,他的所作所为也是臣子的职责,只不过刚正不阿这一套在宽宏大量的汉文帝面前能够奏效,而在没有如此广阔胸襟的汉景帝面前就失灵了。

一切仿佛在当年,天下第一相师许负,为周亚夫相面时就已注定。

亚夫为河内守时,许负相之,曰:“君后三岁而侯,侯八岁为将相,持国秉贵重矣,于人臣无两,其后九岁而君饿死”

可惜此时的周亚夫对恶劣的形势尚未有着清醒的认识,他接连反对封外戚王信和匈奴降将为侯,而当汉景帝不从后干脆称病引退,君臣关系进一步恶化。

第二年,汉景帝再次召见周亚夫,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机会。

当时宴席上只提供饮食而没有准备筷子,而这便是皇帝对他的考验。

可周亚夫却因此心中不悦,于是命人来取筷子。汉景帝见状淡淡问了句:“这件事不如你意吗?”

周亚夫明白自己举止不妥,于是起身谢罪,而当汉景帝叫他起来后,他却又开始耍脾气,最后径直离开了。

条侯因趋出,景帝以目送之曰:“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!”

此举令汉景帝大为恼怒,此人如此桀骜不驯,将来岂能为太子所用呢?周亚夫的命运就此注定。

汉景帝后元元年(前143年),景帝以周亚夫的儿子私买皇家丧葬物品为由,派遣廷尉将周亚夫下狱,周亚夫不堪受辱,绝食五日而死。

周亚夫智勇双全,治军严明,他以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为国家力挽狂澜。司马迁夸赞道“亚夫之用兵,持威重,执坚刃,穰苴曷有加焉”,即便是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也在他面前也略显逊色。

然而周亚夫性格中的缺陷却令他却惨遭横祸,司马迁评价周亚夫“足己而不学,守节不逊”,确实极为贴切,但还是让人心生感慨:夫能救社稷者,不死于战场,而沦于廷尉之手,自亡其身,每读其传,岂不悲乎!